close

日宗仁波切2017225上午講述《善說精髓》:

「平時我們多數人是如何思惟苦的?我們所想的就是我們當下所遭遇的痛苦,生老病死的苦,而且當我們去思惟生老病死等眼前所遭遇的痛苦時,我們的心中也會依稀仿佛的生起出離,但這樣的出離對於修道並沒有直接的幫助。而且說實在的,透由思惟世間的苦要生起出離,這根本不需要學習宗教,沒有宗教信仰的人,因為大家都想要離苦得樂,所以當他遇到逆境、遭遇痛苦時,他必然會現起想要脫離痛苦的感受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
所以平時我們在思惟苦的時候,不是僅止於思惟眼前所遭遇到的痛苦,我們要進一步的去想,痛苦的來源是什麼?苦的來源是源自于,我們現今所擁有的蘊體,要是最初沒有這樣的蘊體,我們就不需要遭遇痛苦。但問題是,我們所獲得的蘊體它是從何而來?它是透由業以及煩惱所形成的。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避免再次獲得這種蘊體,我們就必須要去斷除業以及煩惱的根源。不然如果我們只是思惟輪迴當中猛利的痛苦、粗分的痛苦,而在心中生起些許的出離的話,這樣的思惟模式,對我們平常修道並不會有直接的幫助。更何況即便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,要遭遇各種不同的苦,但在受苦的時候,我們的心卻是不斷的貪著輪迴的樂,明明知道輪迴中很苦,但是心裡又放不下輪迴的樂,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們如何生起真實的出離心?根本是不可能的事。……

平時在修行時,我們要先瞭解苦的本質,如果我們不瞭解苦的本質,我們自然不會去探究苦因為何?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先瞭解苦的本質
進一步的我們去探索,之所以會有痛苦產生,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?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業以及煩惱。二者當中又以煩惱為主,而眾多的煩惱都源自於我們心中的無明我執。

如果我們看到了這一點,進一步我們要去判斷,我們心中的無明我執,它有沒有辦法滅除?如果有辦法滅除的話,這代表透由無明我執所衍生的煩惱,它所造的業,最終感得的苦果都能夠一併消除,所以這就是滅的內涵。
既然是如此的話,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斷除、才能夠滅除心中的無明我執?我們必須要修道。而在眾多的道裡,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無我、或是瞭解空性的內涵。

從這個次第裡面我們可以知道,如果在我們心中無法生起真實的出離心,或者是在生起出離之後,無法瞭解空性的內涵,我們根本沒有解脫的可能性。而且如果我們想要瞭解空性的道理,我們就必須要探索,所謂的緣起是什麼樣的本質。因此尊者平時在講法的時候,都會不斷的強調,佛教的見是提到了緣起見。為什麼要特別強調緣起?是因為緣起與空性是一體的二面,所以唯有瞭解緣起的道理,我們才有辦法瞭解空性的內涵。所以從四聖諦的次第裡面,我們就可以得知,如果我們想要跳脫輪迴,生起真實的出離心,並且在生起出離心之後,瞭解空性的道理,這二個步驟、這二個關鍵是不可或缺的。

提到了苦,三苦當中最主要的是行苦。行苦又稱遍行苦,所謂的『遍』是指在輪迴當中,上至有頂、下至無間地獄,只要在輪迴當中流轉的一分子,他都必須遭遇行苦的逼迫,他所獲得的蘊體都是行苦的一部分。『行』,我們之所以會感得苦苦以及壞苦,是因為我們得到了有漏的蘊體,所以我們現今所獲得的蘊體,它是苦苦與壞苦的根源,就是因為它所以我們才必須受苦,所以這種狀態我們稱為遍行苦。……

在思惟苦的時候,我們要思惟的最主要就是行苦的內涵。而在思惟行苦時,最主要我們要思惟的,就是我們所得到的蘊體,它到底對於我們會帶來哪些過患?……

不論是世間八法也好、或者是外在的物質生活也好、或者是我們所追求的聲名利養也好,多數人之所以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,就是因為他貪著輪迴的安樂,他並沒有辦法很確實的看到輪迴的過患。並且在流轉的同時,他對於苦苦容易生起瞋念, 對於壞苦容易生起貪念,但一切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我們自己所獲得的蘊體,所以苦苦與壞苦,都是來自於行苦。平時雖然我們有心想要修行,但由於我們沒有辦法看到輪迴的過患,我們最好的修行,反而變成是追求輪迴的安樂,這是我們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修行,也就是不斷的去想輪迴當中的安樂,然後對它生起貪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hen J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